20幾歲的我們,總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徘徊


img_0704

你有理想嗎?你因為現實而停止實踐理想了嗎?

實踐理想的成本太高,風險也太高,報酬呢……不一定高。

回歸現實的成本較低,風險也較低,報酬呢……普通普通吧。

學經濟學有個好處,就是不斷的思考成本、風險、報酬,想做的事情有很多,但是要怎麼去平衡這一切,卻是大哉問。

「年輕就是本錢」,是嗎?

趁我們還年輕,還有個幾年可以去實踐理想,去冒險,冒一個可能一無所有的險,不過除非你有家財萬貫,不然我們本來就一無所有,除了時間,我們還有什麼能失去的呢?

只是滿懷理想的年輕人,越是表現出「我還年輕,我有時間可以努力」,有時候反而讓人笑他不懂得向現實低頭。但是年輕人的這個理想,和看笑話的人所說的現實,卻是不能夠相提並論的事情,理想和現實,講得不是同一件事情。

當我有天「向現實低頭」,我想這意味著我僅要求最低限度的「自己的基本生活(或包含家庭)」,但不包含當初「這個理想」中的附加價值,更不用說是希望在宏觀的視野中貢獻一己之力的情懷。

每個人都曾經有理想,但不是每個人都那麼幸運能夠實踐,雖可能有遺憾,但大部分的人最後都能做到最低限度「維持自己與家庭的基本生活」,而這已經可以算是一件功德圓滿的事情,至少沒有成為社會的負擔,同時也順利成為世界轉動時的一個重要齒輪。

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?

每個人都有「大我、小我和自我」的部分,這應該是個光譜,不是絕對,很少有人完完全全沒有小我,或完完全全沒有大我或自我,若要容易理解,也許可以說「實踐理想多了一點大我,回歸現實多了一點小我」,在我們的全人教育中,其實是教導我們要「以大我為主」,所以才會有句俗諺說:「犧牲小我,完成大我。」其實這句俗諺若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看,不就是有人做了「不大我」的事情,因而產生外部成本,而這個外部成本被這些「身體力行這句俗諺的人」給吸收了嗎?

(憑什麼講好大家一起犧牲小我,卻有人放炮,害大家要多犧牲一點,才能完成大我?這個賽局直接破滅,卻沒人能收拾殘局,永遠都是還在遵守遊戲規則的倒霉鬼在收拾,噢也是有可能放炮的人沒有讀到那條規則吧。)

但在全人教育達到一定階段時,像是一般認知的高中或大學程度甚至更高,我們的「大我」被培養到一個算是蠻高的程度,同時許多人的「大我」也付出於生活中大小事,在大家漸漸理解社會的運作時,也看見了一些問題(或可說是外部成本),當然不少人也有了理想和抱負,想要去做點什麼,不一定會犧牲小我才能完成大我,也有可能同時滿足小我與大我。

而在時間的洪流中,大我必定漸漸消失,而小我會逐漸增加,因為「時間」,時間的推移沒有人能夠改變,也是維持一切秩序的重要因子,如果有天時間亂了,那麼一切都亂了。

為什麼是「時間」?

若我們有理想,且我們還年輕,那麼我們有時間嘗試失敗,甚至,有了前人的奠基,教育能夠讓我們嘗試錯誤,用低成本練就不再重蹈覆轍的功夫,我們省下許多時間,加上我們還年輕,我們是被認為是最有機會能夠實踐理想的,除了成就大我,也可能達到馬斯洛最高層級的需求。

一旦五年、十年、十五年過去,在社會的基本運作下(說是基本就會有例外),大部分的人可能會面臨婚姻問題或「吃幾年的米就該有相對水準的成就」之預設立場,無論你是什麼主義者,無論你理不理睬社會的眼光及看法,我們都會面臨各方面的壓力,最簡單的即是「現實問題」

「你要拿什麼養活你自己?」

「你幾歲了?要結婚了沒?」

「你要結婚了但你連穩定工作都沒有?」

「你唸書唸那麼多,怎麼不去找個更好的工作?」

「你是男生欸,不然至少考個公務員將來好找老婆(總是以為公務員很好考and當公務員就會很好找老婆)」

理想越是大,越需要時間去醞釀,可惜時間讓每個人都著急了,每個人。

說穿了,我們活在社會的期待下,卻沒有被給予對等的支持去成就那個期待。

「不被給予對等的支持」只是呈現出來的結果,背後有諸多原因,除了字面上直接的意思之外,更有可能是社會導向一個「擔心我們這一代受傷,擔心我們受寒,擔心我們餓著,擔心我們最後一事無成」等,所以即便期待我們做出什麼成果來,也在我們要付諸行動的最後那一刻把門關起來。

給社會的一段告白:「如果我願意去闖,請不要怕我受傷,我知道你們努力了一輩子,好不容易能給了我一雙翅膀,怕我折了羽翼今後就無法再飛翔,因此只限制我在一定的高度、在你們熟悉的範圍內飛翔,但在這個範圍之外,還有好多好多美麗的風景等著我們去看,還有好多好多地方需要我們去創造獨一無二的風景,還有好多好多人需要我們去關心,如果不幸地我折了羽翼,那麼總有修補的辦法,請放心,我們一定會找到方向:回家。
放手去飛,需要練習,沒有嘗試順著心去飛的人生是有遺憾的,如果我願意去付出,請助我一臂之力,如果不行,請揮揮手,並祝福我們一帆風順,我們一定會找到:回家的路。」

 

 

2016.10.17

Kelly 德國 杜賓根

 

發表留言